
沒有眼睛、外殼蒼白
這種新發現的螞蟻生活在土壤之中,體長兩到三公釐,沒有眼睛、外殼也非常蒼白,但具有非常大的下顎,推測應該是用來捕食獵物。由於牠的外型實在太怪,跟現有的螞蟻在演化跟基因上都不相同,因此被命名為「Martialis heureka」,意思就是「發現來自火星的螞蟻」。
補足演化消失環節新證據
發現這種螞蟻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說,螞蟻是在約一億兩千萬年前從黃蜂變異出來的物種,但這個過程一直缺乏直接證據,但「火星怪蟻」的演化位置剛好位於螞蟻發展的最初期,足以成為補足「演化消失環節」的新證據。

「火星怪蟻」發現的背後,還有一段離奇的小故事:研究人員事實上早在二○○三年就已經發現過兩隻「火星怪蟻」,但好不容易拿到的樣本卻意外消失;經過五年的尋找後,才又再度發現一隻「火星怪蟻」,並且獲得證實的確是新的物種。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在亞馬遜雨林新發現一種昆蟲,因其奇特和獨一無二的特徵,這種昆蟲被稱為“火星螞蟻”。
"Martialis heureka”螞蟻是一種盲眼食肉動物,它們生活在土中,身體可長至2毫米到3毫米。經過鑒別,科學家發現它們屬于一種全新的螞蟻分支,自然特征與第一批開始進化的螞蟻非常接近。
這種螞蟻與其他螞蟻有很大差別,它的拉丁名字的意思是“來自火星的螞蟻”。科學家是根據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E.O.Wilson)的評價給這種螞蟻起了這個名字的。威爾遜曾打趣地對發現這種螞蟻的科研小組說,這種螞蟻看起來是如此奇特,它們一定來自火星。
這種螞蟻經過進化,非常合適生活在亞馬遜雨林落葉層下面的土壤中。它沒有眼睛,顏色很淺,擁有非常大的下顎,科學家認為它正是借助這種顎來捕殺獵物。 M. heureka不屬于以前已知的20種螞蟻亞種中的任何一種,它是自1923年以來發現的第一種活的螞蟻新種。德克薩斯大學的克里斯廷‧拉貝林領導了發現 這種螞蟻的科研組,他說:“這一發現顯示,可能有大量具有重大進化價值的物種仍隱藏在亞馬遜雨林的落葉層中。”
2003年,拉貝林在巴西馬瑙斯收集了一只“火星螞蟻”標本,這片土地屬于一個國營的農業研究機構。他的同事、卡爾斯魯厄德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曼弗雷德‧維哈格以前曾找到了另外兩個螞蟻標本,但是這些標本後來丟失了。